公民之國,在花之中
數百年以來的民主追求,更形成了以公民社會為主體,多元交織的跨文化認同。
🥭 今年初,「亡國感」這個說法突然出現,旋即成為臺灣網路上的熱門關鍵字,甚至被戲稱為「芒果感」。
📖 誠如張娟芬老師在首篇文章中所指陳,這股「亡國感」的討論,反映的是一種集體情緒。許多人因此焦慮不已,甚至深感無力。
🌊 「亡國感」究竟從何而來?在我看來,主要源自對於失去自由的恐懼。
⛰️ 不過,只要我們參與民主的創造,就是最好的防衛。因為,親手打造民主的過程,會讓我們體驗到再真實不過的踏實,獲得持續進步的自信。同時,所有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的人們,都可以因為彼此的努力,共同面對民主的危機。
💡 「臺灣的事情,為什麼不是我們自己決定?」這是《亡國感的逆襲》書腰上,單刀直入的破題警鐘。我希望所有的讀者,除了閱讀本書尋找解答,也要積極參與創造民主的機會。哪怕是再微小的開始,都可能是星火燎原的起點。
💐 從南島語系到新住民,自古以來,臺灣一向是許多血脈、各種文化的搖籃。經過數百年以來的民主追求,更形成了以公民社會為主體,多元交織的跨文化認同。
🖊️ 因此,我想以一首小詩,呼應廖偉棠老師文中所提的「民國」新解—「以民為本的『民國』」: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公民之國,在花之中。
Swirling ocean, beautiful islands: A transcultural republic of citizens.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