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能沒有你》聯想到「協作會議」的一名公務員

今年九月,我們到原民會(原住民族委員會)辦理「開放政府協作會議」課程,演講後的交流環節,第一個發言的不是學員,而是共同籌備這次課程的原民會PO(開放政府聯絡人)。他站起來說了一段話:

「台灣早期有一部電影《不能沒有你》* ,在講孩子出生去念書時,發現戶籍不在他共同生活的爸爸那裡,而是已經離開的媽媽那裡,所以衍生了許多問題,那故事還滿感人的。這讓我想到,我們公務員通常依規定做事,但是跟民眾實際生活有落差。協作會議,某種程度就是像這樣透過民眾去提案,去發言,找利害關係人,找地方政府各方面來討論,說不定就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這部電影裡最著名的場景,是爸爸帶著女兒在天橋上悲痛吶喊,描繪了市井小民對於不合理制度叩門無助的絕望,以及制度在面對人們真實處境時可能帶來的衝突。原民會PO從自身的反饋,主動說出這段話來向所有受訓同仁說明「開放」與「協作」的價值,顯得格外有意義。

這是我們今年第八場面向公務員的「開放政府培訓課程」。

從共識營制度興革,帶動實作需求,進而開啟觀念交流

今年,我們迎來的一波客製化需求的「開放政府培訓課」。有別於文官學院、人事總處舉辦的例行公務員培訓,這波課程是由各部會的PO針對單一部會內部同仁的培力課程。主要的契機是因為年初的PO共識營中,我們共議出了一套新的協作制度,讓各部會都有提出協作議題的機會,可以處理部會自身想解決的困境,同時也讓PO具有更強的動力及責任,帶領業務單位勇敢邁向「開放」的道路。

制度興革更奠基於宏觀的社會價值趨勢,才有足夠的底氣能夠運作。當我們赴衛福部辦理「開放政府通用課程」時,簡報上首先呈現的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召開記者會的照片,以及民間自發性協力開發口罩地圖的截圖;正如我們到環保署辦理「開放政府與我」課程時,首先放上的是環評會議室牆上提醒著「言論自由」重要性的簡報,並同理地討論環評機制作為運作長久且成熟的公民參與模式會遇到的艱難。

我們想說的是:「透明、參與、課責、涵容」早已是各部會政策施作的內蘊,這些開放性與跨公私部門協作的價值,在此刻的台灣已經被一定程度的落實,且成為更普遍被接受的文化了。所以制度漸漸跟上,關鍵的聯絡人一一跟上,座落在各部會的培訓場景就是其中的一個切面。

課程目標不僅是宣傳協作會議,而是進入日常業務的運用

這波客製化課程的先鋒,其實是有著「科技行政機關」之稱的原能會(原子能委員會)率先提出,他們意識到自身的議題相當專業艱澀,卻也與民眾息息相關。為了在面對各式各樣不同的民眾時(多元利害關係人),都能用民眾願意聽、聽得懂的方式對話,因此提出了「整合、收斂意見」的課程需求

課程籌備過程中,原能會三位PO不但參與課程籌劃,並擔任帶領討論的小桌長,更在事前就做了許多內部溝通的工作。無論是向上取得長官的支持與授權,或者橫向協調參訓單位提出實際議題來演練,這些溝通的能量都是課程能發揮良好效果的關鍵。

「回來之後,其實在公務崗位上跟同仁的協調,甚至對民眾的溝通都是有所助益的。」原能會PO的這句話,也影響了後來國發會邀請我們帶領以「溝通」為核心的工作坊。這是為期數週、跨單位的「電子治理策略課程」的一環,我們從使用者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案例,帶出所有政策都要回到「人」的溝通本質,套用分享公務員日常所面臨的種種溝通情境,再扣回技巧性的練習實作。我們不總是堅守著協作會議作為授課核心,因為開放政府的理念必須萌芽在公務日常的土壤。

開放政府培訓課程相關照片

長遠的目標是讓公務文化更具創新與彈性

複雜龐大的公務體系,在先天體質上就因為權責位階分明,而有著不利於開放性、跨部門協作的文化;我們名為PDIS(公共數位創新空間),便是希望能夠「創新」這個文化。

以我們期望的目標而言,方法上可以簡單分成「觀念傳遞」跟「實作磨合」兩個層次。前者通常對應到演講或公務員培訓的模式發生,偏向倡議、講述的單向性傳遞;後者則對應到我們辦公室日常工作,包括運作PO制度以及辦理數十場的協作會議,著重多方互動、彼此磨合的雙向性。

自然地,我們更偏好後者。相較於持麥克風在講台上被稱作「老師/講座」的位階關係,更希望透過業務上的合作,來實踐如何更趨近「開放」與「夥伴關係」的互動模式。所以,即使是「課程」,我們也期望與該部會的PO共同規劃設計,增強討論和交流的環節,使用匿名線上工具以確保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也能被呈現,能夠視現場與會者的反應來滾動調整課程內容。

這些「開放政府培訓課程」,看似由我們辦公室前往各部會「授課」,然而,當我們課前拿著簡報先找身邊的公務同仁測試,確認我們分享經驗的方式也是公務員「願意聽、聽得懂」的,並不斷試探和嘗試,因應每次學員的回饋再次調整和創新課程,我們其實也是被「授課」的那一方。文化演進是多向度的動力彼此推移著,「創新」與「被創新」亦是一體兩面。

數場課程的經驗累積下來,我們也更明白「觀念傳遞」和「實作磨合」的方法,不是切割的兩塊,而是相輔相成。兩者之間的比例搭配,是我們日常業務的判斷和取捨。共通之處在於,我們不能過於急迫與貪心,因為這是涓滴細流的生態工程。

我們同樣是公務體系的一環,是「共同」在「創新」著這套文化。

*註:《不能沒有你》為台灣導演戴立忍編劇、導演的一部電影,取材於2003年一則台灣單親父親抱女兒欲跳天橋的社會新聞。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