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卡如何虛擬化?三場協作會議釐清可能方向
健保卡有機會虛擬化嗎?2018年,PDIS開了三場協作會議,試圖釐清:健保卡若是虛擬化,有哪些功能是民眾期待擁有,又有哪些風險應該避免?這些相應資料,都是未來健保卡試行時的重要參考資料。
健保卡有機會虛擬化嗎?2018年,PDIS開了三場協作會議,試圖釐清:健保卡若是虛擬化,有哪些功能是民眾期待擁有,又有哪些風險應該避免?這些相應資料,都是未來健保卡試行時的重要參考資料。
國發會於2018年4月10日在審議第二代健保卡方案時,請行政院公共數位創新空間小組(PDIS)及衛福部開放政府聯絡人(PO)引進民間參與機制,利用多方協作等方式廣納各界意見,完備創新規劃作業。希望在技術及成本可行時,如果有人希望以純行動載具的方式來使用健保卡,要有可行的相關方案供他們使用。
第一次協作會議 釐清民眾的期待與擔憂
一開始,健保署對於這個案子有些疑慮。第一個是未來完全使用實體卡的就醫環境、行動憑證在技術面要如何執行?首先是健保卡上儲存的資料,目前健保卡上可儲存資料,診所或醫院需在24小時內上傳雲端,但有時候可能出現落差,但如果要儲存到行動載具上,這可能需要克服。再來則是身分認證的技術,需要有方式確認持卡者為本人,如何使用行動憑證確認?第三個則是授權機制的認證,有些民眾沒有手機,或是小朋友,如何使用虛擬憑證就醫?是否可授權監護人使用?
再者,如果實體卡與行動憑證雙軌並行,醫療院所恐怕就得有不一樣的設備來因應,可能增加醫療院所的成本;有些地方網路不是很好,如果使用行動憑證,是否會出問題?
為了解答這些疑慮,PDIS先從健保卡的使用旅程開始盤點。先盤點現行的流程,接下來才能就虛擬化的部份開始處理。
在健保卡的旅程方面,可分為卡片本身的旅程,從領卡、換卡、到收回;在就醫情境中,則有掛號、看診、批價、領藥等流程。
第一次的協作會議舉辦於2018年7月4日,當天邀請各式各樣的健保使用者、醫生與第一線的健保署換卡人員等,分為六組,就健保行動憑證發展可行性、如何降低導入成本等議題進行討論,期待能收到國人對新一代健保憑證的期待與擔憂。主持團隊也擬定了一些問題,想要邀請與會者就自己的願景與憂慮進行分享。這些問題包含行動支付或電子錢包、虛擬卡片、非接觸與行動化、授權機制、生物辨識、健保卡換發、投保領卡、裝置綁定、遺失換發、非醫療使用等,再針對居家醫療、領藥、住院、急診等各個情境,討論就醫情境的使用狀況。
由於這場會議的性質較為發散,因此各組都收到不少對於使用上的憂慮與願景。在會議結束時,PDIS收到滿滿兩張大海報的意見。針對行動支付的部份,與會者多認為已有很多支付工具,無須再使用健保卡支付;針對虛擬卡片的想像上,與會者多認為健保實體卡一定要存在,且資安與究責機制應該完善;同時,也應該提供顯性資料供身分辨識,如果換手機或遺失,資料要能夠完全消除。與會的醫療院所,則多擔心未來需花費大量成本以購置相關設備。
第二次協作會議 針對民眾期待規劃可能解法
第一場協作會議之後,健保署也透過Join平台的「眾開講」功能,邀請網友一起表達對新一代健保卡的期許與憂慮。
針對第一場協作會議與網路所收集到的這些憂慮與願景,PDIS與健保署在會議後先彙整相關意見,花了數小時的時間,將這些憂慮與願景鎔鑄為核心挑戰句(Challenge Statement):
試想如何在資訊安全的前提下、在各界可負擔的成本內,讓健保卡可以更便利,同時有良好的授權機制、身分辨識、離線使用體驗,以推進行動生活政策?
試想如何提升院所讀寫速度、減少讀卡設備耗損、即時上傳就診資料,以提升醫療服務品質?
在第二次協作會議時,這些「核心挑戰句」可以讓相關的專家一起發想可能的解決方案。第二場協作會議舉辦於7月25日規劃上較近似於專家會議,規劃先由資訊專家各自就「院所就診」與「居家醫療」情境,討論出技術上的解決方案,以及注意事項,再由法規專家與成本專家對方案進行審視、把關,若有修改機會,也可現場立即討論出可能的方案。
經過第二次協作會議的討論與會整,虛擬卡的申請過程可以透過臨櫃方式,或以線上方式透過實體卡申請,並綁定手機硬體;或是直接輸入足夠的基本資料,從網站上下載。離線的居家醫療情境者,應該要在到達病患家前預先取得健保資料,並有機制確保醫師到場看診;看診後可開立處方箋,不過需在有網路連線、可存取HIS系統時,即時上傳看診資料到健保署。若是在一般門診看診情境,候診時,助理人員需先取得健保卡,以利候診時準備病例資料;看診完後需有機制寫回健保卡,包含實體與虛擬。如果後續要試辦,也要考量設備更新的問題。
這次的討論也討論了建立於非對稱公開金鑰架構下的三卡認證流程。透過健保署的公鑰確認醫師卡、醫療院所給出的資料是否能被解開,以及解開後資訊是否正確,以達成三卡認證過程。若有需要交換資料,均可使用對方公鑰加密,或是透過公鑰交換對稱式加密的一次性金鑰。
這些考量與相關的技術方案,需在第三次協作會議讓與會者能夠加以討論。
第三次協作會議 針對解法邀請民眾提供意見
若是單以圖文描述方式說明流程,恐怕會讓與會者誤解,使討論難以聚焦;經過討論後,健保署自行拍攝了未來健保卡使用流程的影片,在協作會議上播放,方便與會者在討論之前統一對使用流程的想像。
為了讓與會者有充分發言與交換意見的機會,舉辦於11月26日的第三次協作會議將使用者分為六組,每組成員盡可能多元;會議上針對各個設計出的流程邀請與會者發表意見想法,這些意見再分類為「設計良好」、「有點問題」、「問題嚴重」與「其他事項」。在討論的流程上,則分為「居家使用藍牙連線」、「診間看診以 NFC 讀取虛擬健保卡」及「診間看診使用 QRCode」之三種方案,讓各組進行討論。
針對辦理虛擬卡,有些組別認為第一次辦理需要本人臨櫃辦理,但也有組別認為,若是換手機也需要臨櫃辦理,恐怕招惹民怨;也有人建議應該要能線上申辦,較為方便。在看診部分,院所仍擔心相關設備成本過高,或是感應不良;有組別指出,線上或電話掛號都不用臨櫃,這只是確認健保卡可否使用與病患基本資料,建議QRCode應該要含有相關基本資料,這樣就不用與雲端連線讀取。若是實體卡與虛擬卡同時遺失,應該要能同時重新辦理。
在居家診察部分,若是病患家中有網路,建議要能與醫療院所之資訊系統介接,以查詢藥品、耗材與檢驗單等相關資料,並整理常用藥品資料與套餐,也能增加記錄問診要問的問題等相關便利功能。但若是病患家中無網路,則需要預先下載相關資料,處方箋也建議要能傳送到病患之虛擬卡裝置內;24小時內,若醫生回到醫院,也要有機會修改處方箋。當然,資安防護要做好,建議醫院配發公務機以進行相關工作,或開發移動資訊系統介面保留介接醫療院所資訊系統之彈性。
在看診部分,若是使用QR Code讓民眾翻拍,可能會模糊,也有時候會發生遺失問題;建議可以直接把相關資訊傳送到民眾裝置內;若是手機遺失,也建議能從雲端重新下載。依據目前法令規定,處方箋需保存 3-5 年,未來數位化後可在藥師調劑後進行簽章,並將處方箋儲存於雲端。如果藥師調劑時發現處方箋內容可能有誤,也希望能建立便利藥師與醫師間溝通的管道,幫助藥師再次確認內容。若有管制藥品需要醫師章,可以使用醫師卡虛擬簽章解決。
與過往的協作會議相較,此次的協作會議因為有三次,因此在規劃上可以更細緻。第一次協作會議針對各個使用者的意見進行收集,第二次收攏出具體可行方案,第三次再邀請利害關係人表達對流程的建議。未來健保署也會規劃公開測試,希望能在政策前期就找到問題,讓政策可以更細緻,也更貼近民眾的需求。
三場協作會議 與會者評價高
針對這幾次的協作會議,參與者怎麼說?
有位與會醫師表示,這幾次的協作會議讓不同角色之間有機會可以交流,「多元性算多了」;討論時候使用表格呈現的方式也很特別。他說,為了幫助大家了解所拍攝的影片很精確,讓大家了解NFC與QR Code方案之間的差異,預習時就知道其中的差異。他說,以政府來說,這樣的會議方式已經很靈活了,大部分都給予正面肯定。如果未來有機會,他有興趣參與這樣的會議以提供意見。
另一位醫師則指出,他以前開過很多會議,但協作會議的形式讓人耳目一新。他希望將來在很多單位組織可以用這個方式把執行先期的意見進行整合。他指出,在這個會議中看到多方利害關係人提出的好意見,未來都能納入倡議。不過,他觀察到,分成六組各自討論後,雖然有很多相同的看法,但也有相衝突的觀點,短時間內很難釐清,也沒有在會議上看到這些差異點的釐清。
參加過多場協作會議的這位醫生夥伴指出,第一次討論時有提出許多功能,但因為法規的限制,所以把許多功能排除;他建議,未來可以把聚焦討論的部份在會前先給大家參考,大家可以再會前也自己先想一想,或是在各個場合與朋友討論,或許也更能釐清問題。
對於會議的紀錄,他分享,傳統會議只記錄總結,容易失真,這些意見陳述都要回到當時脈絡,否則容易扭曲。若有逐字記錄,比較不會遭到誤解。討論的程序方面,討論所使用的表格較能聚焦在討論上,便利貼也很適合拿來討論。他對於主持團隊的評價很高,認為這些主持人員可以作為種子,引入許多會議場和,讓會議的成效與執行更好。他認為這樣的開會方式與傳統方式很不一樣,建議可以在公部門或是企業上多加引入。
他期待這些會議開過以後,能好好整理意見,就算沒有採納,至少執政者願意充分去思考,也正視各個族群的意見,未來政策會更有延續性。他期待,這樣的作法能成為未來公共政策的借鏡,「我個人評價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