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參與的「超前部署」:開放政府如何討論ETC
所有人都希望臺灣更好,我相信對話的契機,一直都在。
說到國道電子收費系統(ETC),大家應該不陌生。這也是我們辦公室透過「開放政府──協作會議」處理的眾多交通議題中,最具張力的案例之一。
開放政府,是我2016年入閣以來的三項核心業務之一。多年參與開放政府夥伴聯盟的經驗,成為我推動相關工作的重要利基,上一篇專欄文章也提及2020年啟動的「國家行動方案(NAP)」。
而耕耘多年的「協作會議」,同樣秉持著透明、參與的政策流程思考,再搭配會議設計和工具,打造公私部門從互不信任的對立緊張,逐步建立起兼具當責、涵容特質的夥伴關係。簡單說,開放政府讓公共政策更能回應公民需求;協作會議,則是實踐的一種方式。
協作會議多數的討論題目,來自於民眾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JOIN)的連署提案。這次的「國道ETC收歸國有,由民眾自主選擇付款方式」,在今年初獲得超過5千位網友連署附議,經由開放政府的流程,成為第90案協作會議。
當然,公共政策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先探索問題的關鍵,才能找到最適切的解決方法。協作會議走到了第90案,主責部會已經能積極、熟練地聯繫提案人,進一步瞭解「為什麼提案?」、「希望改變什麼?」、「更深層的關懷是什麼?」
在聯絡釐清之後,提案人從原先的三個主要訴求,擴增至八項,其中包括了其他網友的共同疑慮:除了說明「收歸國有」的法律和實質意義,網友們還關心如多元支付方式、資通安全、契約內容公開等議題,其中的集體情緒,正是不信任和對立。
因此,舉辦這場「立場多元」、「平等對話」、「各方檢視」的協作會議,就非常重要。這也是協作會議這五年來,無論形式上如何蛻變,我們都依循不變的核心準則。
在會議前,主辦機關訪談各方利害關係人,蒐集更多元的觀點。因為遠通電收和交通部有契約關係,為了確保「放心說話」,就由我們辦公室作為第三方協助訪談;部會的文書資料,轉換成淺白易懂的會議資料併同訪談內容事前揭露,資訊獲取的平等更有利於開啟對話;當然,協作會議也一定有公開的逐字稿,讓各方檢視討論的過程。
這次的議題高度受矚,我們運用直播讓關心的民眾可以線上參與,透過必備即時互動工具sli.do的「匿名留言」功能,讓線上、線下的參與者不用擔心得罪對方而語塞,大可不諱言地道出真心話,在開放政府的透明原則下,也落實對人性的關照。
可能有人會問:BOT案還有四年屆滿,為什麼在這個時機討論ETC?其實,針對八項訴求逐一釐清時,大家最核心的關懷,正是「如何讓未來的國道電子收費服務做得更好?」。針對2025年後的新一代ETC服務內容集思廣益,可說是公民參與的「超前部署」,也落實了開放政府應該在政策前期,就盤點使用者需求的精神。
這場協作會議,真的能讓各方相互信任嗎?猶記得在會前籌備時,主辦機關同仁無奈的說:「這幾年來,同樣的問題我們講過不下數十次了,為什麼民眾就是不相信?」我想感謝公部門同仁,願意用開放透明的方式,試著再講一次。我更感動提案人和網友們,願意長期關注公共議題,花上許多時間精力,去研究自己未必直接受益的政策,這需要寬廣的關懷,也正是公民社會的底蘊。
提案人在會後說:「我原本不滿意會前提供的資料。民間與官方常常因為資訊落差造成認知不同,但今天的會議討論過程,我對於各部會還有相關人士願意精準的回答問題,覺得很感動。大家都是希望跟政府多交流溝通,所有人都希望臺灣更好。」
承辦的科長則說:「我們很樂意讓討論更透明,今天網友們能先聽我們的事實說明,理性地討論和提供建議,希望網友可以看到我們做的事,這些寶貴意見也會納入未來議約參考。」
可見,「用對話取代放話」的效果,已在ETC案的討論成果中體現。對話,只是信任的第一步;好的對話,則可以讓信任增幅。如提案人所說:「所有人都希望臺灣更好。」縱使各方立場不同,只要這個關懷不變,我相信對話的契機,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