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著名科幻雜誌《Clarkesworld》暫時關閉投稿,因為自從生成式 AI 普及後,機器合成的投稿數急遽飆升,讓編輯團隊疲於奔命。「AI 寫科幻小說」聽來頗具後設趣味,卻反映出許多人的擔憂。

如今 AI 服務琳瑯滿目,可以翻譯、繪圖、寫程式,甚至提供靈感,成為各行各業重要幫手。但《Clarkesworld》雜誌的遭遇,正是 AI 衝擊社會的縮影。更嚴重的,則是冒充他人的臉和聲音。這不僅造成財產損失、影響人際互信,一旦受到極權政體與不法之徒利用,更將對民主體制形成重大干擾。

此外,目前最先進的生成式 AI,往往由單一企業訓練,再給所有人使用相同模型。然而,各地文化與價值觀不同,對事物的詮釋往往差異甚鉅。單一來源的模型,不但會偏頗特定群體,也難以適應世界的多元樣貌。

六月時我應邀參與倫敦科技周,這些課題都是熱烈討論的焦點。當時,不分公私部門,各方共識是:AI 絕不能走向集權,應該採用多元豐富的民主模式。換句話說,要兼顧 AI 發展和安全,不能仰賴少數開發者的片面決定。讓各國公民都有管道積極投入,攜手建立受全球信任的 AI 認驗證機制、共同打造 AI 倫理和使用原則,才能確保可靠、可信任的 AI。

在討論時,我想起我很喜歡的一篇科幻小說,姜峯楠的《虛擬生物的生命周期》。小說描述未來科技公司透過 VR 結合 AI,創造出虛擬生命。兩位主角在培育過程中,逐漸意識到:AI 需要持續關愛和教育,才會真正成長。

「經驗是不能用演算法壓縮的。」主角之一,在反思自己陪伴虛擬生命的歷程時,說了這句銘言:「想創造出在世上生活二十年得來的常識,就必須投入二十年的心力。」

在我看來,這點出了 AI 民主化的方向:惟有大眾持續參與,才能有效形塑共識。因此,我今年與國際非政府組織「集體智慧計畫」(CIP)協力,結合 OpenAI、Anthropic 等業界夥伴發起「對齊大會」專案,透過「點子松」讓臺灣成為世界首創透過公民審議,對齊 AI 價值的場域。

在《虛擬生物的生命周期》的結尾,AI 在主角們耐心陪伴下,不但發展出獨立思考和情感,更建立了深厚的社會連結。我衷心期盼,從對齊大會的嘗試開始,透過毋需壓縮的經驗傳承,能讓下一代 AI 汲取千萬年來全球累積的「眾人智慧」,長成關懷社群福祉的智慧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