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登記預約平台怎麼來的?
資訊技術的提升,奠基在看見需求和充分溝通上。「以人為本」的服務設計,可強化公共服務的效能,提高社會韌性。
今年三月 COVID-19 疫苗進口以來,為鼓勵民眾接種,政府推出了「疫苗假」,行政院長和指揮官也帶頭接種。隨著五月以來疫情升溫,施打疫苗瞬間成為全國話題。參照去年口罩預購的經驗,「疫苗登記預約平台」建置計畫應運而生。
平台的誕生,是反覆調校決策和需求的過程。起初設想的使用情境,是在全國疫苗適量供應下,邀請民眾先預約、後施打,好讓每劑疫苗都能在最短的時間裡完成注射。不過由於國際因素影響,疫苗進口期程往往難以掌握,有效運用現有疫苗更顯重要,於是有了民眾「意願登記」的步驟,以確保精準配發。
為了體貼不諳網路的朋友,我們規畫了持健保卡於各大超商、藥局、衛生所預約的管道,也協調地方的民政同仁,提供電話支援。在設計過程中,我們發現第一線衛生局同仁,希望這個系統能一併處理「疫苗配送、庫存掌握、站點分流」等問題;民眾對於預約地點的選擇,更有「不限戶籍地、依行駛距離排序」等細緻的期待。
同時,考慮到各地歷年來為長輩接種流感疫苗,已經具備一套發放通知單的經驗,為了避免影響既有的造冊施打順序,我們最後決定:等到六十五歲以上的退休長者接種完畢,再「換軌」到新的系統,降低第一線防疫工作的負擔。
在這段準備上線的期間裡,不諱言的,各方需求依然不斷變動,諸如預約經費撥補,或年齡下修等建議。幸好 「要如何提高疫苗接種率?」這個核心問題, 做為一條校準線,調和了各式各樣的意見,也才讓平台不致偏離初衷。
經過與各縣市首長、同仁的反覆討論,我們召開四次聯合視訊會議,將地方政府針對登記、配送、預約、施打的實務需求,納入系統功能中;也辦了五場給第一線工作人員的教育訓練,所有人一起克服學習成本。透過大家的協力,平台終於在七月初上線,迄今已有近千萬人完成登記。
公務同仁重視「民意」,開放政府更樂見「民力」。民眾陸續反映的使用介面和流程問題,我們都盡力即時改善,提升平台效能。所以,千萬別認為自己的意見微小,無法改變現狀;勇於提出問題,就是改變的開始。最後別忘了:「意願登記,輪到就打」,搭起防線,缺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