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是否有想過:你們坐在圓桌,布農族是要站著講話,但是我今天要學各位坐著講話?我坐著並不是妥協,而是要跟大家把所有的事講好。」

這是開放政府第 98 案協作會議,一位住在玉山國家公園周邊的部落代表所說的話。布農族人點醒我們:涵容(inclusion),除了包容立場的不同,更要細膩地去處理,不同群體所分別熟悉且舒服的表達方式。

原住民族傳統狩獵文化與現行法規的扞格,從 2021 年 5 月的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803 號(王光祿釋憲案),以及立法院相關法案付委期間所引起的輿論,便可知一二。這個議題牽涉到《原基法》、《野生動物保育法》,以及第 98 案協作會議所討論的《國家公園法》修正草案。動物保育團體、原權團體、生態學者和行政機關等利害關係人,已在大大小小的修法座談會打過照面、表達過立場。

開放政府協作會議所能貢獻的,是在既有基礎之上,進一步叩問:應參與而尚未被邀請的是誰?有機會促進各方理解的形式,還有哪些可能?

草案在 Join 平台上雖然有超過 100 則留言,但實際報名參加協作的人數不多,因此營建署隨即邀請了對國家公園富有熱忱的志工們來參與。必定會受到草案影響的各管處基層同仁,也第一時間排入名單,邀請他們藉由協作會議平台,與上級單位及各界參與者相互對齊認知、表達自己的想法。

營建署、林務局和原民會在籌備期間共享資訊、分工合作,整理易讀的公開資料。開放政府,先從政府機關彼此之間的協作開始。

會議上,雖然立場歧異的參與者們已深諳彼此的論述,但我們轉換傳統「對主管機關陳情施壓」的單向傳達方式,充分運用小組討論形式,讓大家透過「聊天交談」的多向度溝通,開始「聆聽彼此」。即使單次協作會議還走不到同理合作的那一步,「聆聽對立面」,至少是個好的開始。

在過去所累積一場又一場的協作會議,我們持續調整與反思:如何促進「涵容」的精神,朝向「不是妥協,而是要跟大家把所有的事講好」?好比說在場地安排上,考量不同參與者的交通成本,盡量取得平衡;調整會議資料的撰寫方式、以提升易讀性;而會議中「線上匿名留言」和能增進「與厝邊聊天感」的小組討論環節,當然更是標準配備。

但不可諱言地,在會議室裡透過麥克風、有序就坐的討論方式,仍在某種程度上,牴觸了一些民眾的言說習慣。又或者,「言說」本身即是符合主流「論述」型式的自我表達方式。而當討論形式無可避免地受到框限之時,「涵容」便有了新的任務:探尋那些難以名狀的經驗、不慎遺落的觀點。

對我來說,開放政府,是共同學習的歷程。因為開放分享,才能從他人的豐饒中讀到自己的侷限;而承認自身侷限,才能夠闢出互補合作的空間。2022 年伊始,如何讓多元的聲音能被溫柔理解,將是接下來幾場協作會議的核心叩問。歡迎大家持續關注、加入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