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網路社群的標語:「讓檢舉像呼吸一樣簡單。」要幫助民眾更順利地檢舉交通違規;立場相左的,則有「反不良檢舉魔人」粉絲頁,志在揭露各種報復式、跟蹤式檢舉。「檢舉」與「反檢舉」民眾的交鋒近幾年在網路上已白熱化,年前有關民眾檢舉交通違規的修法消息一出,再掀熱議。

據交通部的說法,民國八十六年實施的民眾檢舉制度,可說是世界各國中賦予檢舉人最大權力的。那麼,民眾熱心檢舉、踴躍參與公共事務有什麼不好?為什麼需要修法?

隨著智慧型裝置的普及,浮濫或針對性的檢舉案量增加,原本以開放民眾參與來支援警力的美意,逐漸產生了負面效應。比方說,檢舉和被檢舉方在網路相互攻訐,形成對立氛圍;警方因須費時查核民眾檢舉案件,造成勤務排擠;民意代表也接獲民眾陳情遭不當檢舉,重新檢討制度的聲浪越來越高。

因此,必須提升民眾參與的「品質」而非數量,更有效地運用公私合作,預防重大交通違規。我們於是協助交通部舉辦一場會議,廣邀「檢舉達人」和「反檢舉魔人」社群平台、民眾、第一線執行者和立法委員,共同討論「有效的」檢舉方式。

一直以來,公部門總會避免把未成熟的政策端出來給民眾討論,擔心被罵、被誤解。這次除了在初期就把草案公開,並為深化討論,也先公開各方訪談意見,讓民眾「有備而來」,會議當天就直接讓實體和線上的民眾提問,是挑戰公務文化的一大進步。

此外,當天的分組討論,特地將正反雙方、角色身份相異的人安排一起,讓大家聽見自己從未想過的觀點或苦衷,透過有經驗的「桌長」引導大家輕鬆聊天,並歸納聚焦。由於直播開放線上參與,我們也有專人緊盯線上留言的「情緒消長」,當網友覺得被現場忽略而感到不耐時,要立即線上回應,且盡可能地對著鏡頭後的網友說話,避免像看網路影片一樣沒有互動感。

會中有民眾說,為了接送小孩在黃線臨停就被檢舉,或是住宅區全部畫紅線,這是法律不近人情、逼人違規;也有警員說,民眾因自身行車糾紛的針對性檢舉,浪費行政資源,反而會讓公部門更害怕開放民眾參與。透過對話,每一個人的經驗表述都能讓法條更立體、更貼近生活。

主責本次議題的交通部李昭賢專委,至今仍馬不停蹄地處理草案,等提到立法院後,想必會再有一番波瀾。但他在那次會議後的一番話,讓我更確信促進公民參與的價值:「我們吸納了最大的『妥協解』,更深信『沒有最好解,只有更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