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虛實新常態
如何在實體的工作流程裡,整合線上工作的好處?
回顧過去一年來,臺灣社會最大的改變,莫過於經歷三級警戒後,重新調整生活與工作的習慣。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例子,是一群設計、資訊、研究背景的青年,在疫情期間捲起袖子,用新方法參與實習,一起改造政府數位服務。
我的辦公室,也是主導這個實習計畫的公共數位創新空間小組(PDIS),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讓素未謀面的青年夥伴,在無法如傳統實體實習的情況下,在短短的兩個月中,透過螢幕互相熟稔、組成團隊協作。因此,我們給自己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如何把線上見面會,辦得跟實體一樣活絡?」
初次的線上見面會,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的破冰活動。例如像「喜歡早起工作還是半夜工作?」或是希望別人在協作時「婉轉建議還是直接回饋?」等等問題,讓每個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工作習慣。透過直接的問題與活動來熱絡氣氛,除了促進對彼此的了解,也能盡快建立起有效率的合作默契。
再舉例來說,因為無法實體訪談政府網站使用者,負責重新設計臺北市公共托育報名系統的同學們,在遠距訪談中,注意到有媽媽一手抱著小孩,一手忙碌的操作公托系統。這讓他們決心開發出單手也能簡單操作的手機版本。透過線上即時互動,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觀察到民眾日常使用的情境,將觀察到的所有細節,變成設計的靈感與養分。
就像我在專欄提過,遠距也能做到「兩分情」。以往實習同學們習慣齊聚一堂、隨意討論,在遠距期間,我們在「Gather Town」開設了線上協作空間,讓大家交流、聊天。這個場域也從討論專案,擴展到舉辦讀書會,甚至一起線上看電影、奧運的好去處!
如今社會生活漸歸常態,但我們已發展出:保有遠端彈性的工作型態、更多的虛實整合公務會議,甚至是完全線上的虛擬演唱會。這個過程也讓公務同仁體會到:「如何在實體的工作流程裡,整合線上工作的好處?」例如,在實體見面會中保留線上參與的彈性,讓交通不便、需要照顧家人的同仁,仍有機會貢獻。
疫情帶來了衝擊,卻也帶來了重新思考工作、生活的尺度,以及更精準有效運用時間及資源的工作模式。期許新的一年,已經熟悉多種線上工具、能夠靈活掌握虛實優劣的我們,可以正面迎向疫情後的虛實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