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民間與政府共同努力之下,許多實體古蹟得以完整留存。如何繼續充實和活化古蹟內容、讓更多人能親炙風采,是各界夥伴全心投入的目標。

以 1919 年建立的「嘉義舊監」為例:它在 2005 年獲列國定古蹟,修復後開放民眾參觀。在經歷多年的修護計畫研究後,嘉義舊監已轉型成首座獄政博物館,並在今年展開第二階段舊監活化再利用計畫;法務部長蔡清祥進一步提案,透過「開放政府—協作會議」的辦理方式來集思廣益。

不過,博物館經營,與矯正署原有的業務職掌大相徑庭,加上組織人力的捉襟見肘,第一線同仁深感「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在籌備協作會議的前期,我們著眼於跨機關的經驗交流和跨層級的認知對齊,協助矯正署同仁釐清方向,盤點資源。

首先,我們研究其他部會建立博物館的經驗。例如,文化部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時,如何導入各方專業意見?教育部委外經營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如何訂定契約和運作公私協力模式?確定落腳高雄澄清湖的國立原住民族博物館,其預算員額及典藏文物交流計畫,又有哪些內容?

除了各部會將籌辦經驗傾囊相授,法務部「國定古蹟嘉義舊監獄活化再利用小組」也由矯正署署長及副署長擔任召集人、綜規司及秘書室任副召集人,跨層級通力合作、拉近想像和落實的距離。

接下來,如何拆解監獄原本帶給人冰冷、封閉的形象,轉而朝向開放、親民,融合市民生活需求的活化方向?這就回歸到「使用者中心」的設計思考。

協作會議這天,特別挑選在星期六舉行。從在地里長和居民,到在嘉義長期經營教育深耕的團體、地方及全國性的觀光旅行社業者、青年、志工、文史專家,乃至建築景觀專家和嘉義市府的同仁,齊聚嘉義舊監獄園區,談論想望的同時,也貢獻資源。

透過上午的導覽,瞭解歷史脈絡和文資利用的限制;下午的討論,則從各自的關懷和願景出發,共創活化再利用的具體建議。線上參與的網友,也積極提供寶貴的意見。

這次協作會議,不只推動古蹟融入社區生活,也是公民協力的精彩示範。期待國定古蹟嘉義舊監獄的新風貌,能在公部門同仁和各地朋友持續協作之下,紮根地方、晉升國際。成果網站請搜尋:「監獄開放,古蹟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