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專欄:「不要臉公園」的背後
過去,南華村的馬匹專門為日本高階軍官服務,現在南華村的馬匹,則成為孩子們的生命導師。
為了不讓自己的眼光侷限於臺北,去年十月開始,每兩個星期,我都到臺灣各地和社會企業座談、與各部會的朋友視訊連線,一同貼近當地援引資源的努力,也認識了許多在地深耕的團隊。
💮 花蓮吉安鄉南華村,便是其一。
改造南華村的社企推手之一,鍾寶珠女士,誠摰、熱忱,一進院子,遠遠便能聽到她的開朗招呼。近山用山、彰顯多元,使得這個小村子充滿活力。
⛰ 他們以緊臨在側的初英山為名,成立文化交流協會,加入農委會的「農村再生計畫」,從水土保持局得到經費和協助,動員各家老小一起動手蓋涼亭、茅屋,作為村民泡茶、聊天的據點。
第一步:先串起人和人之間緊密、熱絡的情感。
🐴 接著,建立自己的文化地標:馬。
日本帝國時代的南華地區,是花蓮港種馬所的所在地,因此初英山協會和臺灣兒童發展協會「馬匹輔助教育中心」合作,成立「黑白馬兒童社區據點」。
🚸 他們引進迷你馬扮演動物醫師,協助罕見疾病和身心障礙的孩子發展,也讓社區孩子藉由照顧馬匹、打掃馬廄,建立自信心和表達力。
「馬匹是我們的文化地景,」鍾寶珠驕傲地說。
🐎 過去,南華村的馬匹專門為日本高階軍官服務,現在南華村的馬匹,則成為孩子們的生命導師。南華村讓自己和馬的緣分,以不同的方式,延續下去。
人和地氣相接,南華村利用當地蘊含的歷史和地貌,結合政府和民間的資源,充分體現「地方創生結合社會企業」的可能性,也是深化在地文化、帶動地方發展的成功個案。
🗿 離開南華村時,路旁公園招牌寫著斗大的「不要臉」三個字。看著我們好奇的表情,鍾寶珠笑著說,這裡原本是髒亂的鴨寮,在大家齊心整治時,有些持不同意見的朋友,在石頭上用噴漆寫了「不要臉」三個字,後來村民乾脆就將這裡取名為「不要臉」公園。
就是這樣一群充滿活力、不拘泥、不僵化、踏實貢獻的朋友,造就了小小南華村的盎然風情,也證實了國發會陳美伶主委說的「地方有活力,臺灣才有生機」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