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專欄:為有愛的人 解決困難
很多人好奇,數位政委的工作是什麼?其中一項業務,是看似無關的社會企業。為什麼是「社會企業」?
🔢 很多人好奇,數位政委的工作是什麼?其中一項業務,是看似無關的社會企業。
為什麼是「社會企業」?為什麼我要每兩個星期到全臺各地,與眾多相關部會視訊連線,讓官員直接與社企朋友對談?為什麼每星期三,我都待在位於臺北空總基地的「社會創新實驗中心」辦公,讓各界朋友都能直接找我討論,在此互相認識、發現合作的可能?
🚸 社會企業吸引我的,除了「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來達成明確的社會使命,解決社會問題」的理念,將競爭、對立的思維,轉化成「合作、共好」的文化之外,還有這些從事社會企業的「人」,以及他們投身社會企業背後的故事。
「我們會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想要解決一些社會問題,也就是對於社會的愛。我們心中都有一些愛,想要做一些事。」
在嘉義的一場座談中,萬里環保事業的負責人曾彥翔,說了上面這段話。因為不忍看見資源浪費,他毅然離開科技業,投身回收物再利用的事業,至今已超過十年。
🎪 這些對社會有愛的人,奉獻自己,顛覆了傳統的商業思維,證明了「社會公益」和「企業獲利」並不必然互斥,更落實了英國學者 John Elkington 提出的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理論:在利潤、社會責任和環境生態間取得平衡,文明才能永續發展。這也是我自己致力落實自由軟體、開源文化的創業歷程中,所遵循的原則。
當我認識了這些對社會有愛、用創新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的朋友之後,如何「為有愛的人解決困難」,就成了我對自己的期許。
💡 我希望透過數位政委辦公室,創造出社會企業間彼此連結和支持的環摬,讓投入社會創新的朋友可以盡情嘗試、不怕失敗。
接下來一年,我會和辦公室同仁,在《商業周刊》的專欄裡,和大家分享我們的所見所聞,稿費將全數捐給喜憨兒基金會。這些文章也都會以 CC BY 4.0 授權的方式,在「公共數位創新空間」(PDIS)的網站上公開。
🎥 在這段旅程裡,我們會持續製作影像、文字紀錄,讓更多人認識社會企業,讓曾彥翔先生和每一位在臺灣各角落辛勤耕耘的朋友,都能得到有效資源和幫助、達成社會使命,也讓全世界看見臺灣社企的故事。
歡迎你一起支持有愛的人,支持臺灣的社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