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資訊完整 網路才有自由
「資訊完整」是信任最重要的基礎,不管是辨識一個人、一個組織,或是辨識一份文件。
國慶連假時我自費赴日,參加在京都舉行的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IGF)。從 2006 年至今,IGF 是聯合國關於數位政策的主要會議,今年有來自 178 國的六千多人現場參加。
我首先參與的場次,是「網際網路未來宣言(DFI):共同行動」。DFI 是我擔任政委時,在 2022 年四月代表臺灣,與全球六十多國所簽署的協定,共同承諾將網際網路打造成保障人權、自由和互信的韌性建設。
在分組討論中,我和資安院顧問們,分別透過視訊和實體方式,參與政府分組,分享如何避免網際網路被威權勢力把持。而與會者最關心的,莫過於 AI 帶來的風險。
前陣子,美國倡議團體「自由之家」公布網路自由度評估報告指出,AI 雖然快速發展、帶來便利,但也升高了極權監控和惡意造假的規模和速度,全球網路自由度已連續十三年下滑。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論壇演說時就指出,日本將根據今年五月 G7 廣島峰會共識,主導研議「廣島 AI 進程」,邀請全球產官學研社各界,共同確保可信任的 AI。
打造數位信任,不只是各國政府刻不容緩的議題,對於數位產業,也已經是迫在眉睫的生存關鍵。我在京都與 Meta 全球事務總裁尼克・克萊格(Nick Clegg)會面,談及 AI 助長境外資訊操弄更為猖獗。他坦言,一旦連臉書現行「第三方事實查核計畫」也無法處理,將對線上資訊的完整性造成重大危害。
克萊格的憂心其來有自。在無法實體見面的情況下,數位世界仰賴信任作為互動基礎,唯有互信,才能促成社群協作、交易往來。
臺灣在今年自由之家的《網路自由度報告》裡,在亞太區排名第一。在我看來,這成果的關鍵,是因為我們將數位信任,納為基礎建設的重要一環。
「資訊完整」是信任最重要的基礎,不管是辨識一個人、一個組織,或是辨識一份文件。讓所有人都可以明確辨識數位世界中的互動對象,是打造互信的第一步。
從「政府短網址」服務、籌設「AI 產品與系統評測中心」,到修訂《資安法》、《電子簽章法》,這一年來,我們不斷精進數位信任的基礎建設。現在,我們與電信業者聯手打造「111」政府專屬簡訊平臺,確保政府機關簡訊無法被有心人士仿冒,為資訊完整性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我在京都的那幾天,許多新朋友主動前來,表達對於我國數位民主的高度評價。這讓我再次感受到:網路上沒有地理距離、只有價值遠近。我們會持續運用信任科技,與民主夥伴在數位世界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