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前總統 Toomas Hendrik Ilves 最近訪問台灣,出席凱達格蘭論壇,提出歐美與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民主國家,應組成「數位民主聯盟」。功能類似北約(NATO),但並非建立在地緣政治,而是建立在對抗威權的共同價值觀上。

事實上,針對這個構想,早在 2022 年 7 月初,Ilves 總統在我主持的 TaiwanPlus 節目中,就慷慨分享了許多「如何強化數位韌性」的具體作法和重要思維。其中,包括愛沙尼亞目前已將政府重要資料,置於境外備份並隨時同步。對於各國政府的運作而言,此堪稱劃時代的嘗試。

這套做法,源自於 2011 年的福島事件。Ilves 總統說,在得知日本政府因為災害失去了部分政府資料後,愛沙尼亞政府開始警覺,並思考該如何因應這種情形。他們除了把重要資料,實體運送到駐外國的大使館之外,也在使館內架設伺服器。Ilves 總統指出,愛沙尼亞政府為此和盧森堡政府接洽,主張這個伺服器也應視同愛沙尼亞的領土,非經許可不得進入、完全獨立,如果國內的任何重要資料有所變更,都會同步更新到大使館中的伺服器。

這不只是值得各國政府借鏡的創新作為,愛沙尼亞政府也精準示範出如何打造「數位韌性」。什麼是韌性(Resilience)?韌性指的是:任何時候遭受到不利的影響,可以快速恢復,並透過完善機制即時應變,甚至從被攻擊的經驗中學習、強化自身體質。由此可知,愛沙尼亞的備份機制,是強化數位韌性的重要基礎建設。

此外,愛沙尼亞、芬蘭、冰島政府共同維運的 X-Road 架構,不採用單一資料庫,而是提供「公共程式」(Public Code)作為資料交換層,避免風險過度集中,保持資料、空間和使用方式的「異質性」。這樣一來,即使其中某部分遭到攻擊,其他節點還是安全無虞。

而「全民協力」也是愛沙尼亞政府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愛沙尼亞早在 1996 年,就讓每個學校都提供電腦,讓學生及早進入數位世界;政府從資料到程式碼全面開放,不但讓數位教育全面普及,也建立全民的數位能力。換句話說,一旦系統出現錯誤,任何人都有機會隨時指認、幫助解決問題。

愛沙尼亞的經驗示範出:「多元異質」和「社會韌性」缺一不可。資料和系統保持多元,是最全面的準備;人民和政府守望相助,是最縝密的防備。

「全民數位韌性」不只是 Ilves 總統和我的對談內容,更是數位發展部籌備工作的核心理念。從寬頻人權到民主防疫,臺灣已經具備良好的韌性基礎。接下來,我們不只將為臺灣打造全民參與的環境,也將為民主聯盟的數位韌性,持續開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