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許多演講場合,常被問到一個問題:「AI 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

🚸 AI 對我來說,是「Assistive Intelligence」,也就是輔助人類的智慧。AI 取代的是我們不適合做、不想去做的事情,讓人類可以從事更有創意的工作、獲得心靈的滿足。

🚵 我們發展科技,是為了滿足眾人的需求。就算有件事既規律、機器又做得更好,只要人們能從中得到成就感和樂趣,當然就不會讓機器取代。好比說,喜愛戶外活動的朋友,一定不會讓機器代替我們跑步、登山,即使機器跑得更快、爬得更高。

📖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公共數位創新的空間,也來自於人性。人性與科技之間,如何求取平衡、相互對話?這是 TEG(電子治理研究中心)多年深耕的議題,在《政府數位轉型》這本必讀的入門書裡,提供了完整而有系統的回應。

🔖 我認為,本書以〈數位民主〉作為領頭篇章,確實深具見地、探驪得珠,因為現行「服務型智慧政府」所蘊含的「數位轉型」核心理念,正是在此。

🔔 2016 年前,各階段的「電子化政府計畫」在建構資通訊設備、發展創新施政時,仍是以「政府如何優化服務」為主軸。而 2017 年起的嶄新階段,首次標舉「資料治理、開放協作、公民參與」為核心理念,致力於打造跨部門的多元協作環境。至此,數位服務不但來自於人性,更來自於民主的具體實踐。

🗽 「數位民主」的意義,不僅在運用社群媒體、線上連署、電子投票等工具來反映民意、行使公民權利;更在於政府提供的數位服務,從開發到布署,都需要以民主為前提。換句話說,政府數位服務必須「以公民為中心」,也就是「開門造車」,找民眾一起來設計。

🌁 然而在這個「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年代,數位服務要講求民主,難道不會太理想化?而且民意如水,哪裡去找共識,難道不會陷入父子騎驢的困境?

🌼 民主的意涵,當然不是說事事都要投票決定,只能求同、不能存異。重要的是,經由對話營造共創的空間,讓各方的權益關係人即使有不同的目標,也能一起做點事,結果雖然不是大家都滿意,但大家也都過得去。

⛰️ 舉例來說,登山山友百百種,需求也各式各樣,但對於書中提到的「臺灣登山申請一站式服務網」,在 2019 年「向山致敬」的討論過程中,大家都同意:三個機關、四種不同的線上申請系統,登一次山要分別上線登記,太麻煩了。

🙋 而解決的方式,也不是打掉重練。不同機關各有職掌,管理目的並不相同,所以在現有服務不中斷的前提下,PDIS(行政院公共數位創新空間小組)與相關主管機關的同仁,和幾位有志於改善政府網站設計的青年朋友,採取了「前台一致、後台整合」方法,打造了新的數位服務。而在協作會議中發表過不同意見的朋友,也就順理成章,成為參與前期使用測試的最佳人選。

🌄 由此可知,「父子騎驢」也不一定無解。如果各方能有共同的價值,也就是「平安走完旅程最重要」,那要如何輪流騎驢,就不見得非怎樣不可,說不定還有路人願意提供共乘、搭便車呢。重點在於,「民主」並不是追求大家都必須同意的單一解方。與其要一個粗暴的共識,不如有粗略的共識,大家更能一起走下去;與其政府「作之君、作之師」,硬要大家接受所謂先進科技,不如找出現在到底缺什麼?在政府做得到、人民能接受之下,一點一滴讓數位服務實現。

🌱 我也常被公務同仁問到,這樣會不會沒有效率?以我在矽谷工作的經驗,打造生態系的第一步,就是大方承認自己不是萬能的。這對公共服務尤其重要:所謂的「協力」,並不是要事事政府主導。如果有更適合的社會創新組織,何不讓他們去做?政府只要全力支持就好。

🗺️ 例如 2020 年初的「口罩實名制」,在藥師協助下,以健保卡來定量購買口罩,民眾最想知道的是「健保藥局哪裡有?口罩數量剩多少?」為此,健保署同仁採取了「開門造車」的策略,將口罩存量公佈在政府開放資料平台,並且聯繫原先寫「超商口罩地圖」的朋友協力開發。

📈 在 g0v(零時政府)社群夥伴的貢獻下,不到 72 小時,就已經有多種地圖、聊天機器人等應用。政策上路一個星期,「口罩供需資訊平台」已有上百個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絕對比過去「閉門造車」的效率高多了。

🌐 由此可知,政府數位服務,不僅可以從「for the people」進化到「with the people」,更可以達到「after the people」的理想——這正是我在行政院擔任數位政委的初衷:推動公民參與、增幅社會創新。

💡 在此,期待各位《政府數位轉型》的讀者,都能發揮「眾人之事,眾人助之」的社創精神,一同實踐數位民主。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