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改會是機車安全回家的路嗎?協作會議現場觀察
由於蘇花改並未開放機車或重型機車通行,因此一開放就有不少機車族抗議,認為蘇花改禁止機車通行是歧視機車族,引發爭議。此次會議討論後,公路總局承諾將會發包做機車通行長隧道之相關研究,供後續政策參考。未來,這類道路在規劃之前,也希望能有機車相關的學者、團體一起加入評估,讓規劃能更完善。
2018年4月27日,PDIS小組假空總社會創新中心,召開第三十二次協作會議,討論多車種通行蘇花改的議題。
蘇花改未規劃通行機車引爭議
蘇花改全名為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2009年開始規劃,於2011年開始動工,2018年2月5日,蘇澳至東澳段完工先行通車,並開放小型車通行。由於蘇花改並未開放機車或重型機車通行,因此一開放就有不少機車族抗議,認為蘇花改禁止機車通行是歧視機車族,引發爭議。
此案經網友Xiu Ming在2月5日於公共政策參與平台上提案「開放蘇花改多車種通行」,2月9日成案後,於3月15日就跨越5000人連署的門檻。經過開放政府聯絡人月會的討論,成為協作會議的討論主題。
此案的核心問題在於,台灣機車用路人習慣與國外並不相同,交通部長期以來也規劃汽機車分流的政策。台灣的工程環境設計以機車為對象,機車行駛空間未獲合理分配,導致機車族長期以來也缺乏車道化概念。機車政策白皮書中指出,透過強化機車駕駛教育訓練機制,或是高齡者繼續或放棄使用車輛的安全機制,以強化機車族的用路習慣。
機車權益促進會:蘇花公路較蘇花改危險
一位來自花蓮的附議人說,他一年大概走20次蘇花公路,對這條路的印象就是「恐懼」兩個字。機車權益促進會也認為,對機車族來說,蘇花公路有更危險的環境、高違規路段、狹窄的道路、不佳的夜間視線,以及更長的行駛時間。相較之下,蘇花改的隧道直很多,內部空間也比較寬敞,應該是更安全的一條路。高公局之前曾指出隧道內的空氣、噪音影響機車騎士的身體與心理,以及機車與汽車混流的危險,因此不開放蘇花改通行機車。提案人認為,目前隧道內的空氣並不影響身體,更何況日本也有18公里的山手隧道,一樣開放機車通行,質疑交通部把為小的風險無限上綱的放大,卻忽視了蘇花公路的高風險。
交通部:車種分流,才有安全的路
交通部報告則指出,蘇花公路已經用80幾年了,過往設計其實車種沒有這麼多,因此路段的設計沒有很好。目前已經有蘇花改革計畫改善蘇花公路坍方的狀況。至於蘇花改,當初規劃時希望能對附近的生態、聚落影響度降低,因此配置雙向雙車道,車種方面也採用分階段與分流的方式進行。
交通部解釋,未來規劃蘇花改上通行大貨車、通過性的大客車、小客車,而蘇花公路將會規劃為休憩道路,禁止大貨車通行,僅有觀光性的大客車、小客車、機車與自行車通行。透過這個方式讓最容易出車禍的大貨車與機車分流,這兩條路都會是安全的路。
至於若是開放機車進入蘇花改,由於蘇花改有速限,機車碰撞後更容易發生傷亡,因此不希望開放機車通行蘇花改的隧道。
交通部也補充,目前若是颱風來,蘇花公路無法通行時,會規劃機車通行蘇花改的緊急應變方案。屆時蘇花改會禁止汽車以上的車輛通行,機車騎士在某個地點集結之後,透過前引後導的方式一起通行蘇花改。在後續的討論中,主持團隊釐清了雙方都同意的論點,大家希望能降低隧道內的肇事機率,也希望能強化機車的用路習慣,降低機車在路上的傷亡。
不過,雙方對於一些數字仍有一些爭議。交通部指出,目前試行重機通行的國道觀察發現,機車的違規機率比一般的車輛更高;但機車權益促進會則認為,比起一般道路,重機在國道上的傷亡比率更低,國道對重機而言是更安全的選擇。高公局也指出,過往規劃這些道路時都甚少與使用族群討論,但目前在蘇花景觀道路的規劃上已經提早與在地居民溝通,未來也會預先調查民眾的需求,再進行道路的規劃。
雖然對於重機能否上國道雙方均有不同立場,但無論交通部或機車權益促進會,均認同應盡量推動機車車道化的行車概念,以減少機車行車上的危險。
下午的討論則針對如何安全通行蘇花公路、蘇花改進行討論,在討論後,兩組分別報告各自討論的結果。
分組協作,先期研究、試行機車有共識
第一組一開始聚焦討論蘇花改無法通行機車的原因。機車權益促進會認為,可在蘇花改隧道入口放置溫度、空氣品質之數值,讓機車騎士自行選擇是否要進入;在機車用路方面,可以制定更嚴謹的規定,強制機車在隧道內必須以車道化的方式行車,並透過監視器嚴格執法。如果擔心空氣品質太糟,也可以規劃流量管制。
公路總局認為這些配套並不夠。公路總局表示,蘇花改隧道在一開始就已經規劃要排除機車行駛,因此只採用一個快速車道加上一個緊急車道的設計。若是要開放機車通行,隧道的設計需要大幅度調整,包括斷面、車道、機電、交通控制、緊急應變計畫都要調整。公路總局指出,日本的山手隧道為了讓機車通行,特別改善了隧道的通風設備,並增加水霧設備以控制隧道內的溫度。反觀蘇花改隧道並未規劃讓機車通行,因此空氣品質、溫度控制、甚至車道等都不適合機車通行,就是因為規劃未涵蓋機車的結果。
不過,公路總局承諾,未來可以先發包做機車通行長隧道之研究報告,以及發包評估機車通行蘇花改之可行性。這些研究報告將來都可以成為台灣長隧道規劃時參考使用。
至於蘇花公路的改善方面,第一組的討論建議部分路段應建明隧道,或是規劃機車專用道,未來如果真的禁止大貨車通行,就應該嚴格執法,甚至大客車要進入也應經過申請審核。部分路段應該進行截彎取直,也要注意照明狀況,增加一些路燈。
第二組的討論則對試辦機車通行有比較明確的共識。可能在大客車全部車種都開放之後,再來做試辦,這樣才會有後續的資料,作為機車開放與否的評估資料。在隧道環境方面,也需要預先收集國際上通行機車之隧道的溫度、空氣品質等相關標準。
第二組討論也發現,機車權益促進會與交通部在「安全」的標準上不一致,建議後續要一起評估,才能有聚焦的討論。
未來,希望這類道路在規劃之前,就能有機車相關的學者、團體一起加入評估,也希望能藉著這個機會訂定大家都能接受的機車行駛開放條件的共同標準,才不會大家各自標準不一樣。
這些意見在經過綜整之後,會由政委唐鳳將會議結論帶到政務會議去報告,讓行政院長及相關部會首長能拿到這些討論結果,作為後續政策研議之用。
與會者期待建立先期諮詢機制
與會的國會助理表示,很難得看到行政機關能採用這樣的會議形式,希望會議能有一些具體的成果,將來立法院在討論時也能參考相關資料。對於心智圖的形式,他也頗為讚賞,認為這樣可以看到議題的全貌。公務同仁也表示,議題心智圖整理的很清楚,更有系統,,脈絡也更清楚。
與會者則表示,之前只有開過公聽會的經驗,今天的協作會議跟公聽會有些不一樣,主持人相對中立,也希望能用在其他議題的討論上。他們認為改善討論環境已經很不錯了,公聽會只有發公函,也不知道後續有沒有積極作為。
與會者認為,政府未來應該以協作會議的精神建立各種諮詢會議,在政策規劃之前就先聆聽不同民眾的聲音與想法,也要翔實調查不同的證據,「前面的諮詢程序要建立起來,不然這種爭議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