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黃仁勳預言,未來五年內,AI 會追上人類。剛回鍋的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也強調,AI 開發不會停。但其聯合創辦人蘇茨克維卻擔憂,次世代的 AI 可能帶來重大社會風險。他所領導的「超智慧對齊」(Superalignment)專案,就是為此而生。

對我來說,所謂超智慧對齊,就是「自動化對齊」,讓 AI 能持續符合人類的期待。要瞭解這個概念,我們需要先理解製作 AI 的兩個步驟,分別是預訓練與微調。

「預訓練」是取得巨量資料之後,將它壓縮成一份模型,之後在輸入要求時,就會依照原始資料的共同性,來產生答案。好比說,模型會注意到人臉的共同性,如輪廓與顏色,收到指令後,便重新畫一張人臉出來。但遇到訓練資料不足之處,就可能產生似是而非的答案,也就是所謂的「AI 幻覺」。

「微調」則是透過獎懲機制,讓模型學會人類較能接受哪些答案。舉例來說,模型應該拒絕捏造、有害的回答,給出透明、充分揭露信心水準的答案。如果訓練資料裡沒有提供相關材料,AI 也應該如實說明。

而「超智慧對齊」,指的就是運用現有的 AI 系統,來協助人類完成大部分的微調工作。

打個比方:審理複雜的專利侵權案時,法官本人未必是領域專家,但只要交由兩造的專業律師針對事件辯論,法官判斷論點是否合乎法規即可。超智慧對齊的原理,就是將人類放在類似法官的位置。

展望未來,甚至只要共筆一份「憲法式 AI」文件,就能讓 AI 自動對齊這些準則——「集體智慧計畫」與 Anthropic 已經做出了示範。例如以《世界人權宣言》訓練的小型 AI,就能對齊次世代的大型 AI,讓後者更接近人們期待的樣子。

作為政策制定者,我們的工作就是透過政策以及政府投資,對市場給出訊號。近期剛開幕的 AI 評測中心,就揭櫫了 AI 應該要符合的十大要點,分別是安全、彈性、準確、當責、隱私、可解釋、公平、透明、可靠、資安。如果在這十件事上背道而馳,雖然不會馬上禁用,但政府不鼓勵部署。

在 2016 年入閣之前,我曾協助蘋果 Siri 團隊六年的時間,當時團隊最注重的,就是準確、無害。我認為,隨著對齊技術的成熟,頻頻出現幻覺的 AI 系統,將不會再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這就像 1980 年代,人類發現冰箱用的冷媒會破壞臭氧層,各國便迅速簽定了《蒙特婁議定書》,彼此約定停用期限。這對出資者就是很明確的訊號:如果再不迅速調整的話,其他競品很快就會取而代之。反之,當市場上出現更穩定、安全的 AI 供消費者使用,投資和消費就會引導業界,不至於走上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