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的靈魂:SBT 憑證
這個剛剛誕生的 NFT 應用概念,即將改變 web3 生態。
什麼是 SBT(Soulbound tokens)?這個剛剛誕生的 NFT 應用概念,即將改變 web3 生態。在六月中,我邀請了 Vitalik Buterin 擔任我的 Podcast 節目 #InnoMinds 來賓。這位知名區塊鏈平台「以太坊」的創辦人,在節目中除了提出他對於數位社群以及言論自由的看法,也詳細說明了今年五月時,他和 RadicalxChange 創辦人 Glen Weyl、Flashbots 策略師 Puja Ohlhaver 合著的論文《去中心化社會:尋找 Web3 的靈魂(DeSoc)》中的核心:SBT(靈魂綁定憑證)。
早在今年年初,Vitalik 就已提出靈魂綁定(Soulbound)概念。這個概念來自於線上遊戲《魔獸世界》,有些物品一旦被玩家取得,就成為「靈魂綁定物品」,不能再轉讓或出售給其他玩家。在遊戲中,靈魂綁定的好處,在於避免投機和增加趣味,玩家不能躲起來刷裝備,而是必須充分運用靈魂綁定物品,面對真正的挑戰和任務。
遊戲往往為現實世界提出豐富的創意,那麼剛剛開展的 web3 世界,是否也可能採行同樣的規則?寶物為個別玩家提供優勢,但若要真正取得勝利,則要靠玩家組成的公會,來組隊打怪。正如 DeSoc 論文中所指出,靈魂綁定憑證(Soulbound tokens)同時也是「社群綁定憑證」,也就是團體參與的象徵。
近年來,各種「虛擬幣」和 NFT 的炒作甚囂塵上。然而,只能匿名交易、沒有社群參與的狀態,等於變相鼓勵人性的貪婪,無論是虛擬資產捲款遣逃、帳號被駭事件,或是號稱「空投」實為詐騙的分身攻擊、吸血攻擊等等,至今仍時有所聞。
這篇論文提出這些問題的解方,也就是綁定於個人或組織的「靈魂(Soul)」帳號,而 SBT 則是其中蒐集的徽章,代表社群認可的貢獻紀綠,一旦同意鑄造後,就無法交給別人。
SBT 的獨到之處,是「社群」也可以作為持證的單位,例如「社創中心」的靈魂帳號,可以向不同的進駐團隊發放 SBT,大學也可以向附屬學校發放 SBT。透過各種社會關係的賦予和收受,SBT 成為彼此的認證,而雙方也因為公開交代「說到做到」的過程,提升各自的真實度與互信。
許多線上遊戲,不僅提供單方面使用的寶物,也提供玩家管理公會金庫的投票權。同樣的,「靈魂」累積的 SBT,也反映了共創和參與的權利。這些社會優勢,可能會造成不平等的情況,但 SBT 讓所有參與者都能看到並因此做出調整,進而鼓勵更多元的協作。
最後,如果帳號遺失或被偷走,裡面的 SBT 可以「掛失」,也就是撤回重發。論文裡也提出了更進階的安全機制,例如「社群復原」,可以請各個社群派出代表,來協力恢復帳號。
在與 Vitalik 對談之後,我認為,目前確實有兩個可以試驗的方向。首先是跨境認證的需求:例如從未到過某個國家,沒有當地手機號碼、簽證、證件的外籍人士,如果想遠距參與該地的公眾事務,目前並沒有通用的驗證方式。此時,SBT 就可以透過共享的社群連繫,來彌補認證機制的不足。
另一方面,目前世界各國的身份證明,都是對個人發放,而 SBT 以社群為主體的作法,在各式決策中,就可以避免「拼人頭」的情況發生。在我們經常用來匯集意見的 Pol.is 系統裡,有一個作法就是,將意見分組無論人數多寡,都視為一個單位,任何想要排入公眾議程內的提案,都必須實質說服每個分組,而不是靠湊人頭達到「51% 多數」。
也因此,我很高興看到 SBT 採用相同的精神:鼓勵多元社群互相協作,讓個人身分自群體間交織而成。如此一來,即使是公投等級的大規模投票,也有機會確保意見的涵融共創,讓各方無論聲量大小,都不致淹沒在人群當中。
SBT 的概念讓我們看到,公民科技如何運用創新機制,為民主注入活力。我很期待,接下來能有更多社群提出需求、一起試驗如何落實 SBT,開展去中心化社會的願景,成就「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的多元宇宙(Plur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