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11 月 24 日舉行時區案協作會議,就媒體及外界高度關注的「調整時區為 GMT+9」案進行討論。附議人坦承,他認為大部分支持時區者,最主要仍是希望能透過時區調整,讓世界上其他國家能了解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差異;而反對案的附議人雖認為時區調整無法達到此目的,但亦認同台灣應與中國大陸做出差異。最終議題討論如何讓世界看見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不同,雙方均對此感到滿意。

正反雙方於平台上各自提案 引發媒體關注

2017 年 10 月 16 日,網友 Yohan Ting 於公共政策參與平台提出「調整時區為 GMT+9」的提案,並認為此舉「可象徵性的脫離中國的從屬,讓到台灣的陸客或是外國旅客淺意識體會到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互不相從屬關係」。提案於 19 日達標後,經過媒體報導,平台上陸續出現「反對調整時區」、「維持時區於 GMT+8」等多個提案。其中網友水鏡八奇的提案「我國應維持 GMT+8 時區,反對調整時區至 GMT+9」,認為改變時區的作法可能影響民眾作息外,對於讓大眾理解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不同方面並沒有太多幫助,因此不希望更改時區。短短兩天,反對更換時區一案亦達到門檻,因此兩案併案處理。

在協作會議上,各個部會努力盤點了更換時區可能帶來的影響,從健康、作息、郵務、證交所到交通。其中交通部更以國外對於日光節約時間的研究指出,若提早一小時,在轉換時可能引發交通事故,也可能對一些老年族群的健康產生影響。

針對更換時區是否能達到「幫助世界各國認知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差異」一事上,大家普遍認為效果較有限,因此建議透過行銷台灣的軟實力,或是宣揚台灣的人權成果,以幫助世界各國認知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差異。唐鳳政委將於下週之政務會議上向賴清德院長及相關部會首長報告此一結果。

交通部報告指出,日光節約時間的轉換可能導致交通與健康問題

支持方反對方 均滿意會議結果

支持方附議人表示,他很清楚更換時區只是「假議題」,但支持議題是希望讓世界各國看見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不同;反對方附議人雖然認為認為時區更換效果有限,但也不反對讓國外人民了解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區別。

關鍵的核心問題

由於會議一開始就說明此次會議無法處理行政院職權以外的議題,因此雙方對此也表達理解。支持方附議人認為,部會真的非常認真,居然連時區更換可能的影響都評估出來,他非常敬佩部會的用心,還說此舉讓他看見政府的誠意;反對方附議人還笑著說,部會這麼認真應對時區一案,「讓他對政府有信心了」。

支持方附議人說,如果今天大家認真的討論時區是否修改,他會提早離開,因為這是在打假球浪費時間;但因為會議中把主題拉到「如何提昇能見度」,因此他非常滿意這樣的會議進行方式。反對方附議人也認為,這次的核心是台灣的國族認同問題,事實上並沒有如媒體報導這般對立。

如何讓各界看見協作會議價值,將是未來挑戰

與會的公務同仁則表示,社會各界有時候會在平台上提出天馬行空的點子,或許很新鮮,但很多時候這些問題並不是社會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他指出,社會上對於各自關心的議題常常各說各話,若能有機會透過協作會議彼此對焦,並理性的釐清問題,應該會是很好的方式。

但他也坦言,協作會議如果沒有實際參與,不容易理解這是怎樣的會議。如何讓政治人物或是各界看到協作會議的價值,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可惜的是,民間似乎常常把平台當成陳情管道。而協作會議在流程上確實也須花上更多時間與資源。

他建議,未來若議題許可,或許可以嘗試邀請立委一起來協作會議看看,畢竟社會常常認為講完就沒事了,公聽會也往往流於各說各話。透過協作會議的程序,比較能把多方利害關係人的不同意見理出比較清楚的脈絡來重新思考。

這位同仁認為,未來若是重大議題能由政府或是某方提出來一起討論,並以協作會議方式進行,或許更能把無謂的雜音與紛擾消除,讓大家更能聚焦在核心議題,也幫助做決策的人能看清議題的不同脈絡,並做出未來比較容易落實的決策。

與會者進行協作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