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是阿美族最大的部落,也是青年署在花蓮規劃的青年壯遊點之一。以前這裡滿山滿谷都是 Fata’an(樹豆),「馬太鞍」便是由此音譯而來。

🏡 上月初我到馬太鞍部落參訪,遇見瑪布隆農場。主人 Ulang(柯春伎)向我們介紹農場時總是妙語如珠,逗得大家開懷大笑。四年前,她從家裡的土地開始創業,如今,瑪布隆農場靠著量多質精的有機野菜,打開知名度。

🤝 除了作物,瑪布隆農場也收穫了社區的情誼。Ulang 邀請族人一起工作,成為彼此的農事夥伴,更時常關懷鄰居:「巡田看到需要幫忙的人,我都會開車送他們,也常常幫忙看藥單、讀公文」她說。Mapulong 在族語裡是「在一起」的意思,Ulang 確實透過行動,讓農場成為部落中的橋樑。

🌱 部落青年要怎麼找到與部落的連結?馬太鞍部落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Lamen(蔡依靜)對此十分有感。十多年前,甫畢業的 Lamen 回到部落,從當時青輔會的遊學臺灣計畫至今,協助規劃一連串體驗,瑪布隆農場便是農業體驗的其中一環。

💪 Lamen 認為,這系列計畫雖屬小額,但效益卻是超乎想像——除了使更多人認識部落文化,東部經營壯遊點的各個族群,也透過一起發想推廣方式,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 和馬太鞍為鄰的太巴塱(Tafalong)部落,同樣從十多年前開始參與計劃。如何讓青年朋友來到部落獲得深度體驗,則是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執行長 Kanew(蕭明山)和族人絞盡腦汁的課題——為此,他們甚至將原本只限部落參與的年祭對外開放。這些付出,讓太巴塱部落開展壯遊計畫至今,平均滿意度高達 99.8 分。

🌿 這讓我想起用餐時,湯裡的青菜一咬下去滿是苦味,沒過多久,竟驚喜地嚐到甘甜。部落的朋友說這是當地常見的野菜 sokoy(木鱉葉,秀姑巒阿美語系拼音)。Ulang、Lamen 和 Kanew 的故事也是如此:前面辛苦,終將慢慢回甘。

有空的朋友,不妨壯遊一趟,一起品嚐木鱉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