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際網路是連結全球社會的血脈。無論是在海拔三千八百公尺的高山上,或是在地處深山的偏鄉部落中,透過網際網路,人與人之間的生命經驗及人文資產,將可以超越種族、性別、身份地位,用超連結的方式串聯起來,依靠彼此的通訊協定,眾人得以接取相同的資源及服務。

我們看似活在最能自由交流的年代,卻也同時正面臨著最嚴苛的考驗。

相信不同價值的使用者社群,依著認同形成了數位聚落,卻往往被捲入激化對立、敵我分明的行為模式。資訊集中所帶來的權力不對等,也讓世界各地的許多朋友擔心,數位集權的時代正在來臨。同一時間,少數極權政體也抓住了這個機會,試圖將民主及自由重新定義為「規管下的民主」及「圍牆內的自由」,將數位科技的快速傳遞,扭曲成控制他者的棍棒,指向每個角落。

去年底,我以臺灣數位政委的身份,參與美國白宮召集的民主峰會,分享我國是如何在這數波疫情之下,可以既不犧牲個人自由,也能有效控制防疫風險的實際經驗。另外,也以對抗不實訊息為例,展現公民社群如何自發集結群眾智慧,運用「人際網絡」的民主力量,強化「網際網路」的數位韌性。

核心價值在於:政府要先信任人民,人民才有與政府達成互信、共同合作的可能。

要如何落實?今年稍早的四月底,我與世界六十個國家代表共同簽署了「未來網際網路宣言」。理念相近的各個國家,共同承諾推動能保障人權、自由和互信,同時以多元共融的方式,促進數位經濟的開放互通;並且由多方利害關係人架構,進行網際網路的參與式治理。

這個宣言著重的不只是「網路」的多方串連,更重要的是「網際」的分散式架構,是既去中心化、又互相依存的關係——若節點的一角失速墜落,整個網際網路也會向下沉淪。

歐盟近來陸續提出《數位服務法》、《數位市場法》,對服務提供者及市場守門人角色,規範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以回應社會的需求;在臺灣,我們相信寬頻是基本人權,除了堅守言論自由,促進數位民主開花結果外,通傳會也參考國際相關規範,起草《數位通訊傳播服務法》,將現實社會適用的法令介接至數位世界。

面對未來數位時代的挑戰,任何人都不需要被消音。我們將持續與世界強化夥伴關係,協作促進網際網路共同治理,歡迎各界持續給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