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暱稱為「一星期車王」的網友於 2017 年 8 月 4 日在 Join 平台上提案,希望政府要求車商,對出廠後仍有瑕疵問題的車輛,負起責任。

短短 14 天內,這個提案就累積了 5250 位網友到平台上附議通過。

經過各部會開放政府聯絡人(PO)每月會議的討論投票後,決定於 9 月 20 日召開協作會議,邀請網友、公會代表、車安中心與相關各部會一起協作,釐清議題內容、找出可行作法

美國經濟學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喬治·阿克羅夫(George Akerlof)教授在1970年時發表的論文《檸檬市場:品質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一文中以酸澀的「檸檬」比喻有瑕疵之二手車,之後這個概念被延伸引用,大眾以「檸檬車」稱呼出廠後有瑕疵之車輛,相應之消保法則稱為「檸檬法」。

釐清議題背後的制度問題

在協作會議一開始,當事人指出,有許多人購買新車後,可能因為遭到進口商修改,或是車輛零件的瑕疵,而無法安全駕駛剛購買的新車。當買家向車商反應時,有時候維修的客服窗口,在口頭回應後並未繼續追蹤聯繫,或是請買主去聯繫經銷商,經銷商又一問三不知,導致車輛問題一直難以修復。

對此,經濟部同仁回應:他們願意積極協助解決這個問題。參酌美國的檸檬車法案,經濟部將會修正台灣賣車的定型化契約。未來,新車若有發生暴衝、煞車失靈、突然起火燃燒、突然熄火故障、引擎溫度升高至極限、或是有其他影響安全的問題,就算是重大瑕疵。

針對「屢修不復」,未來新版的定型化契約中,預計將會訂定最低 120 天、12000 公里之內,若同一個問題延伸的相關維修 4 次以上,或是 120 天中,因為維修導致 30 天無代步車、亦無法使用(不記入延遲領車之日數),就可視為屢修不復,要求解除購買契約,或是更換一台同型號新車。

中午休息後,下午進入協作討論時間。主持人張芳睿挑出兩大主題:關於「重大瑕疵」,以及「屢修不復」的定義。經過分組討論後,無論是經濟部、交通部,或是與會的消費者、車商,大家都一致認為,未來需要建立公正客觀、大家都能信任的機構,來進行重大瑕疵或屢修不復的認定。

這些討論的成果,都將會由政委唐鳳帶到政務會議上,向行政院長與相關政務委員報告,也讓未來公務機關的同仁在推動相關政策時,有更多資料可參考,也讓他們有材料可以向長官說明。

幫助公務體系及早掌握議題脈絡

公務同仁怎麼看呢?他們普遍認為,這樣的會議會帶來工作量。有人擔心會議如果無法收歛到共識、一直有意見要溝通,可能就會一直開下去。雖然協作會議在充足的預備下,通常開一次會就能取得初步共識或原則,但並非所有的政府機關案件都能這樣處理。有時候,決定的問題可能牽涉價值上的取捨,機關在表明立場的同時,也要花更多心思去弭平情緒。

協作會議所處理的連署議題,雖然民眾都很關切,但對於公務人員來說,不一定是長官所交辦的重大施政任務。在時間資源有限之下,有時候在機關內部調度資源、解決民眾問題時,也會擔心被同仁以為是「大砲打小鳥」。不過,也有同仁認為,雖然這些議題乍看之下很小,但有時候透過協作會議,與當事人進行深入討論之後,才會發現這個小問題可能牽涉很大的結構性問題,也能看見公家體制內無法獨力發現的盲點。

有同仁表示,過往這樣議題的處理,往往是部會自己召開會議,時常被民眾誤會有偏袒,結論也不容易被信任。但在行政院 PDIS(公共數位創新空間)主持的協作會議上,因為有跨部會的參與,也有完整的主持、紀錄程序,民眾也更信任會議的結論。

在後續影響方面,也有公務同仁說,因為唐鳳在政務會議上報告會議結論,以及在每季開放政府推動會議上向各部會次長報告,這樣未來做政策決定的時候,就有多方意見可以參考,而不會只有特定層級長官的意見。透過協作會議、Join 連署平台、vTaiwan 數位經濟調適平台等不同的管道,主責部會的長官就可以有更多元的參考,也能做出更周全的決策。

不過,協作會議也不一定是萬靈丹。有公務同仁就認為,如果議題未在會前凝聚成具體方向,而貿然要大家透過協作會議的形式做腦力激盪,不一定能有成果。如果政策是由政務官直接交辦,事務體系也不一定有空間可以透過協作會議再次釐清問題、甚至請長官重新思考方向。畢竟,公務人員也會擔心提出意見後,可能在某些時候受到清算,也不一定都敢透過這個流程,請求長官參考更多意見,以修改政策方向。

公務同仁與民眾一同協作
公務同仁與民眾一同協作

各方及早參與政策制定,提早處理爭議問題

參與協作會議的當事人怎麼看呢?提案人說,其實很久以前,他們就曾寄信到交通部部長信箱申訴這件事,但卻一直都沒有回音。這次在Join平台上連署時,原先也以為會石沈大海,沒想到連署衝過 5000 人後,居然能召開這個會議,邀請他們一起參與。他們看到政府確實打開大門,讓更多民意可以被聽見,如此一來,民眾有平台可以去表達意見,而不是「政府先做了,民眾再表達不贊同」,但卻沒有空間修正政策方向。

也有當事人希望可以補助與會的當事人交通費用,讓他們更有動力出席會議;若真的不克前來,也應該要有遞補機制,讓其他當事人可以與會。

車商代表則建議,若可以提早提供議題分析表,他們就能先在公司中凝聚出自己的共識,或知道該派哪些代表與會。這次的協作會議適合邀請技術部門出席,但因為大家誤以為是跟客訴、修法相關,因此只有派客服或法務人員與會,十分可惜。

由於這是早期諮詢,這些代表也十分好奇,之後在政策落實的時候,是否也會再次徵詢各界意見?他們認為,後續也要有對具體條文表達意見的管道,才能讓這個程序能達到完整效果。

車商代表指出,過往政府的政策諮詢,往往是已經有了相應的草案才召開會議、邀請車商代表與會。會議常常就是傳統政府官員會議,政府官員報告後,大家也不一定有聽,意見給了也不知道會不會收。

這次的協作會議邀請了消費者,讓他們可以提早聽見消費者的聲音,也讓官員一起在桌上協作。這種作法除了比較可以刺激大家思考、避免大家打瞌睡以外,也確實的讓大家能有空間了解不同的意見,進而討論出共識。

車商代表說,其實企業界早就採用這種方式來凝聚員工之間的共識,「政府終於趕上民間企業了。」他們認為,事先討論是一件好事,可以感受到政府比較開放,願意及早讓利害關係人得出共同的共識,讓院長與政務團隊提早了解議題脈絡,而不是像過往那樣活在象牙塔內。

透過持續辦理協作會議,PDIS 就能讓讓各方利害關係人與公務機關的同仁能在同一個脈絡當中,政務官不用下裁示,事務官也能知道政策該如何規畫與執行,以避免後續的風險。除了幫助行政院及早因應相應議題之外,也希望讓政策能更符合民眾需求,不但能及時解決民眾眼前的問題,也減少未來政策實施時的衝擊,以提昇施政的滿意度。協作會議不會是溝通的結束,而是未來溝通的開始。

小組討論後,參與民眾報告成果
小組討論後,參與民眾報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