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繼《政府數位轉型:一本必讀的入門書》之後,數位治理學界與實務界再次攜手共創的智慧結晶。這次作者群聚焦於「政府資料治理」,再度展現出深厚的專業素養。

如果把數位轉型比擬為工業革命,資料正是轉動時代巨輪的新能源;也如能源的開發與運用,攸關產業發展的成敗一樣,資料治理可謂數位轉型的關鍵基石。

今日,隨著影音及語言模型的普及,舉凡翻譯、客服、行銷、創作等各行各業,都受到生成技術的衝擊。猶如精煉技術的躍昇,讓化石燃料擺脫點燈取暖等原始用途,不但煉製出陸海空載具的強大動力,更產生無數塑化產品,進入食衣住行育樂各個生活層面;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s)的盛行,促使全球爭相投入資料的應用發展,揮灑出無窮無盡的創意。

然而,正如石化產品引發氣候危機與生態浩劫,以致追求潔淨能源成為世紀挑戰;基礎模型從訓練到應用都與巨量資料息息相關,如果沒有良善的治理基礎,數位生態浩劫可說是迫在眉睫,眼前的互動深偽詐騙只是冰山一角。

有幸的是,國際間正高度關注治理議題,期待法制倫理與技術齊頭並進。今年四月底在日本舉辦的七大工業國(G7)數位技術部長會議,即發表聯合聲明,宣示將促進「以人為本」的公益價值,反對威脅民主、自由、人權的不當應用。聲明呼應了《民主峰會宣言》與《未來網際網路宣言》的精神,指出建構「數據自由流通可信」(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的機制,是跨境協作的首要之務。

換句話說,面對基礎模型等快速發展的技術,即便對人權與民主的侵害存有疑慮,「自由流通」仍然是跨境資料治理的首要價值,而非深溝高壘地打造孤島,更不會返祖地透過政府監管,一昧拒卻數據流通,讓先進國家變成「先禁」國家。

聲明提出的「運用創新機會」、「法治」、「正當程序」、「民主主義」、「尊重人權」五大原則,一言以蔽之,就是「以人為本」——堅定捍衛個人做為資料主體的價值與保障。如同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各國政府如果不能誠懇面對遺落的鐵斧頭,也就不可能得到金銀斧頭的獎賞。

數位部在各界期待下成立,肩負「政府數位服務、資料治理與開放」使命。作為法制與倫理規範的輔佐,我們推動隱私強化技術(PETs)、積極輔導電商及物流業者導入,正是為了降低個資外洩的風險。

而觀察國際趨勢,歐盟近來提倡透過隱私強化處理,主動將高應用價值的資料,轉化為無涉個資的資料(即「數據」,non-personal data),以促進各界應用、創造公共利益。

以我國而言,舉凡氣候環境、災害防救、交通運輸、健康醫療、能源管理、社會救助等公益應用,在 data.gov.tw 平臺上都有對應的「高應用價值」主題,啟發源源不絕的創新方案。過去十年,平臺吸引了一億一千三百萬次瀏覽、下載超過一千九百萬次,更透過「總統盃黑客松」等活動,成為全民共創的實踐。

換言之,本書引述的「石油論」怕只說對了一半;石油與礦產是競爭財,然而數據正好相反,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在健全法制與隱私強化技術打造的治理環境下,更能發揮「反競爭財」(anti-rival good)的特性:越分享價值越高,對個人和世界都有貢獻。

也就是說,只有在自由流通的可信環境裡,歐盟《資料治理法》(Data Governance Act, DGA)提出的「數據公益」(data altruism)理念,才有落實的可能:由各方持有者自願提供數據,帶動社會發展、提升公共服務品質。

隨著基礎模型普及,本書第十章「資料民主化」的願景即將實現,每個人都可望成為生產者和使用者,「資料治理」也一躍成為數位發展的核心議題。相信本書的出版,必定能引領各界,讓資料治理有智有理——惟有集眾人之智,才能連結彼此、促成良善的共創協作關係,成眾人之事,實現有理有節的「數據公益」。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