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近年來在全球蔚為風潮,形成了無數公民自覺自發的運動。一言以蔽之,社會創新就是「眾人之事,眾人助之」:大家運用創新的方式,自發投入、參與對世界有所貢獻的事,進而改變社會不同群體間的關係、找出解決共同問題的方法。

這種跨部門的協作,不但模糊了社會與企業的界線、轉化了非營利組織的思維,讓許多懷抱不同使命、以各式型態存在的組織應運而生。如何協助原本各自打拼的組織者,成為共生共好的生態系,是我擔任政務委員後,努力促成的目標。

行政院共有 32 個部會,每個部會都有不同的使命。除了中央銀行以外,可視為 31 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組織(NPO)。社會創新領域涵蓋層面廣泛、且牽涉的利害關係人眾多,單一部會往往受限於計畫時程和預算限制,如果由行政部門單獨決定發展策略,再交由社會部門執行,將成為上對下的「伙計」關係,難以有效反映新的時代趨勢、提供最適切的解法;反之,如由社會部門發動社會創新、政府部門成為協作的「夥伴」,不僅彈性較高,也更能有效掌握問題。

從伙計關係到夥伴關係,這是政府在近年來在公共政策上的一大轉變。

夥伴關係在臺灣

2014 年,政府推出為期三年的「社會企業行動方案」,為生態系建構踏出重要的一步。2015 年開始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則讓社會創新正式成為世界的共同語言。當時,聯合國發展高峰會發佈「2030 永續發展方針」,提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包括 169 個具體項目,做為全球對於 2030 年的願景。

SDGs 的出現,讓原本各自打拼的朋友,重新看見了彼此。無論做環境工作、社會工作或經濟工作,只要抱持永續發展的精神,所有工作都像拼圖一樣,可以拼在一起。透過共同的使命,不同領域的人也更容易聚在一起、發揮更大的力量。

因此,2018 年,我們啟動了串連各部會一同推動的「社會創新行動方案」。與先前不同的是,社會創新行動方案囊括了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等社會部門,只要有明確的社會使命和創新模式,任何組織型態都可以成為「社會創新組織」,與各部會以夥伴的立場互相協助。

三個連結串起社會創新

由此概念出發,今年「社會創新平台」正式成立。在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全臺灣 400 個社會創新組織的現況,以及正在執行的永續發展目標。隨著夥伴關係的進展,也逐漸形塑出當前「社會創新行動方案」的主軸,可以概括為「三個連結」。

第一個連結,是「社會」與「企業」的連結。

從群眾募資到區塊鏈,社會部門突破了傳統企業的線性發展,同時,不論是循環經濟或綠能等產業創新,也都需要所有人一起投入,雙方都需要彼此的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便是幫助雙方聚焦的角色。因此,我定期到臺灣各地與在地社創組織當面座談,讓社會部門的問題可以即時獲得回應,也讓政府部門了解社會部門的創新能量。

除此之外,透過社創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到社會創新實驗中心,來找我討論 40 分鐘。去年三月,提供媒合短期居家照護的「優照護平台」,就在社創中心提出「時間幣」的構想,讓志工儲存自己的貢獻和愛心,日後有需要時可以提領出來使用。我除了協助確認主責的業務單位,也提供《平台經濟發展法規調適參考原則》,作為建議的發展依據。今年,他們已確立了 B2B 雲端服務的形式,並決定成立以公益為使命的公司。

因應跨部門、跨組織型態的快速發展,法規也必須與時俱進。我們以「創新法規沙盒平台」的精神,讓投入創新的人,在特定時間內,不受法規拘束,盡情實驗,待聚焦後,再促成法律或是其他的行政計畫。

舉例來說,去年我們已經完成社團法人成立閉鎖型公司的示範案例,今年,我們也在勞務採購契約中,增列「合作社社員權益保障條款」。這些做法不僅是為民間的朋友們搬開石頭,也能促使政府部門透過社會創新,來帶動法規創新。

第二個連結,是「使命」和「組織」的連結。

從社創組織的角度來看,隨著未來組織可能擴張,使命勢必也會周轉,反過來,推動一個使命,有可能現在適合用這個組織型態,日後調整為另一個組織型態,例如好牧人協會轉型成立閉鎖型公司,就是一例。

在社會創新的旅程中,無論推動使命或是經營組織,往往都是為了達成全球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的一部分。要如何把抽象的使命,對應到具體的指標?這在公部門稱為課責(accountability),以社會部門的說法,則是「給出交代」。對內的交代是向員工、利害關係人、旁邊認識的人,重點在於凝聚組織。對外交代則是為了擴散使命,讓更多朋友可以接續理念,並且發揚光大。

所以,我們現在鼓勵不管是營利、非營利組織或是合作社,登錄在社會創新平台上的社創組織,都要揭露宗旨、章程和公益報告。如此一來,不論是組織的延續或是使命的永續,都能透過「公開交代」這樣的文化來保障。

第三個連結,是「永續」與「轉型」的連結。

「轉型」包含各種層面,例如世代之間的接棒,如何邀請年輕人設定方向,再由長輩發揮智慧、確保可行;談到數位轉型,很多人就想到無紙化、電子化。其實,數位轉型的意義,是在於透過數位的方式,和其他人先一起做點事情、然後再彼此認識,如此建立起協作關係。

放眼全球,無論哪種轉型,如果只限縮在單一領域,往往缺乏社會連帶,而難以真正提升整體發展。臺灣的可貴之處,就是各界從事社會創新的朋友,都是想著下一代、下兩代的共同利益。秉持「永續」的精神,我們這一代人,無論致力於經濟、環境還是社會的轉型,真正的受益者,都將是未來的世代。

從望遠鏡看地球

今年八月,美國太空總署宣布 James Webb 太空望遠鏡正式組裝完畢,2021 年將發射到太陽與地球延線上的第二個拉格朗日點,未來不需特別運用動力,就可以和地球保持相對穩定的距離。

無論身在地球表面的哪個點,我們的視線總有侷限,看不到另外一面。但是從太空,透過望遠鏡觀察地球自轉,我們就有可能真正思考全貌。

對我來說,這個望遠鏡,象徵著所有從事社會創新的朋友。James Webb 太空望遠鏡上的主鏡片,是由 18 塊六角形的鏡片拼接而成,就如同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部份,剛開始聚在一起,隨後各行其志,但仍然可以用拼拼圖的方式,合力建構出未來的願景。

我期待未來有更多人加入拼拼圖的行列,從太空看地球,一起運用社會創新,成就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