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永續與影響力投資
為後疫情時代的生活,開闢兼顧永續和發展的新途徑。
上一篇專欄中,我介紹了臺灣的五倍券。日前,紙本領取和數位綁定已突破 1700 萬人,在防疫措施逐漸鬆綁的現在,處處可見民眾在店裡消費的場景。在刺激消費的同時,如何將疫情帶來的動盪轉化為調整經濟體質的新動力,是我們持續投入的課題。根據臺灣的經驗,近年來快速成長的 ESG 投資和影響力投資,是結合產業創新和永續發展的解答之一。
ESG,意為將「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納入企業經營的評量標準,以確保企業經營對於社會和個人產生正面影響。十多年發展以來,ESG 已成為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0 年,臺灣金管會在過去的基礎上,相繼推動「公司治理 3.0- 永續發展藍圖」和「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2.0」,分別從公司治理和金融投資的面向,提升臺灣產業永續發展。
「公司治理 3.0 - 永續發展藍圖」採取的措施包括,現行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更名為「永續報告書 (Sustainability Report or ESG Report),並推動全面英文化、強化第三方認證;2023 年開始,除了現有食品、化工、金融保險業及資本額超過 50 億元上市櫃公司外,資本額達 20 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均需撰寫永續報告書。
積極拓展綠色金融商品和服務發展的「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2.0」,則是臺灣推動 ESG 的重要行動。2021 年 5 月,臺灣櫃買中心設立永續發展債券制度專板,臺灣首批社會責任債券也同時發行上櫃掛牌;10 月,財政部啟動 9 大公股金融事業 ESG 倡議平台,除了納入環境及社會績效以及 ESG 資訊揭露,全數公股銀行在 4 年內均將發行綠色 / 社會責任 / 可持續發展債券。
透過 ESG,越來越多臺灣企業成為永續發展的生力軍,然而,永續發展面臨的挑戰,日益劇增。從 Covid-19、氣候變遷、乃至於青年心理健康健康,世界面臨的重大風險囊括各式環境和社會層面。
今年適逢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第 51 周年,WEF 以「大重置(The Great Reset)」為題,揭示了集結利害關係人跨域合作的「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lism)」。令人振奮的是,透過臺灣公部門與各界利害關係人的共同努力,近年來快速成長的 ESG 概念,已成為結合產業及利害關係人的行動之一。
由臺灣民間發起的「社會福祉及社會企業公益信託循環基金(Social Enterprise Revolving Trust,SERT 基金)」就是一例。SERT 基金是臺灣第一個投資社會企業的公益信託,致力於協助社會創業家取得創業所需資金,五年來,五年來,SERT 基金投資和贊助的總額已超過一千五百萬元,以股權投資投資了 5 間社會企業,更透過贊助、行動倡議、獎學金計畫等方式,支持了各類型的社會創新。
在這個過程中,SERT 基金觀察到,社會企業除了面對市場壓力,和投資人或股東之間,往往也會因為社會使命和公司營運的認知落差,造成額外的溝通成本。因此 SERT 在 2021 年,與策略夥伴 KPMG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共同設計出「社會影響力特別股」(Social Impact Preferred Stock)。
社會影響力特別股的投資機制,目的是利用「特別股」可以協商投資條件的特性,讓投資人在投資前,和社會企業討論投資目標和追蹤指標、基金退場條件。此外,為了確保利害關係人的積極參與,更在公司章程鎖定其社會使命,並在董事會會議程中新增影響力議程 (Agenda),確保追蹤社會使命的達成。
有一句話說,「如果你不是解方的一部分,那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If you are not a part of the solution, you are a part of the problem),臺灣透過 ESG 和影響力投資,深入世界所面臨的問題核心,為後疫情時代的生活,開闢兼顧永續和發展的新途徑。